飓风文学网  - 为您分享正能量早安心语语录的句子

罪纹

admin

点击全文阅读

凌晨三点,市刑侦支队大楼依然亮着几盏孤灯。梁音揉了揉酸胀的双眼,

将第十份尸检报告推到一旁。电脑屏幕上,年轻女子生前的照片正对她微笑——林晓雨,

二十二岁,美术学院大三学生,五天前被发现死于租住的公寓内。“还在看这个案子?

”法医陈斌端着两杯咖啡走进来,将其中一杯放在梁音面前,“都第五个了,

专案组那边还是一团乱麻。”梁音接过咖啡,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:“五个受害者,

同样的谋杀方式,同样的神秘图案,不可能找不到任何线索。”“模仿作案?

”陈斌啜了口咖啡,“第一个案子发生后,细节不知怎么泄露到了网上,说不定有人模仿。

”梁音摇头:“不像。伤口切割方式、图案绘制精度,完全一致。是同一个人干的。

”她调出五名受害者的照片并排显示。

林晓雨、赵娜、孙婷婷、李静、周雯——年龄从十九到二十五岁不等,职业背景各异,

居住在城市不同区域,社交圈无明显交集。唯一的共同点是:都是年轻女性,长相清秀,

且尸体被发现时,额头上都刻有一个复杂的几何图案。“图案解读有进展吗?”陈斌问。

“局里请了符号学家、数学家甚至神秘学家,没人见过这种图案。”梁音放大图像。

那是由无数细小三角形组成的圆形图案,像某种精密机械的部件,又像是古老的神秘符号。

最令人不安的是,法医检验确认,图案是在受害者还活着时刻上去的。梁音闭上眼,

脑海中浮现出林晓雨尸检时的场景。女孩躺在冰冷的解剖台上,

额头那个图案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。尸检显示,她死于急性心力衰竭,

但体内未检出任何毒物或药物。全身只有额头一处伤口,精确而深刻,没有挣扎痕迹,

仿佛心甘情愿接受这致命的雕刻。“凶手一定对她们实施了某种控制,可能是药物,

也可能是心理操纵。”梁音喃喃自语。陈斌叹了口气:“现场没找到任何指纹、毛发、纤维,

连脚印都没有。凶手像幽灵一样。”梁音突然坐直:“等等,五个现场都没有痕迹?

即使是专业杀手也难免留下点什么。除非...”“除非他根本没进过房间?”陈斌接话。

梁音迅速调出现场照片:“看,每个受害者都是在家中被发现,门窗完好,无强行进入迹象。

法医确认死亡时间都在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,正是大多数人回家的时间。

”她感到一阵寒意:“凶手是她们主动放进去的。”窗外,城市渐渐苏醒,晨曦微露。

梁音却觉得,这个她熟悉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陌生和危险。专案组会议室烟雾缭绕。

组长**站在白板前,脸上写满疲惫。上面贴满了五名受害者的照片和相关信息,

中间是那个神秘图案的放大图。“一个月,五起命案,媒体开始叫它‘纹面杀手’。

”**声音沙哑,“局长早上又来电话了,压力很大。各位有什么进展?

”各组汇报了调查情况,无非是些零散线索:某个受害者邻居说听到过奇怪声音,

另一个受害者朋友说她最近行为异常,但都无从核实。轮到梁音时,

她站起身:“我重新分析了所有尸检报告,发现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。”会议室安静下来。

“五名受害者的大脑颞叶部位都有轻微水肿现象,最初被认为是死亡过程中的自然现象。

但我对比了数据发现,水肿程度和模式惊人地一致。”梁音将图表投影到屏幕上,

“这不可能自然发生。”“说明什么?”**问。“说明凶手可能使用了某种技术或设备,

对受害者的大脑实施了影响。”梁音停顿一下,“可能是一种***或电磁波装置。

”有人轻笑一声:“科幻电影看多了吧,梁法医?

”梁音面不改色:“法医科学就是要从不可能中找出可能。五个现场零痕迹,

受害者自愿让凶手进门,被刻上图案时毫无挣扎,

死后出现相同脑部异常——这一切都指向某种高科技犯罪手段。

”**沉思片刻:“就算你的推测正确,我们怎么找这个凶手?

技术犯罪调查科那边有什么发现?”技术科负责人摇头:“受害者手机、电脑都查过了,

没有共同联系人,没有可疑网络活动。云数据备份显示,

她们死前一周内都没有搜索过相关内容。”梁音突然问:“她们的智能设备呢?

手机语音助手、智能家居设备?”“都查过了,没什么异常。”会议在沮丧中结束。离开时,

**叫住梁音:“梁法医,我知道你压力很大,但破案需要证据,不是猜测。

”梁音点头:“我明白。但我有种感觉,我们在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。”回到办公室,

梁音重新翻阅案卷。她的目光停留在林晓雨的一份生活照上——女孩站在画架前,

上面是一幅未完成的城市风景画。窗外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画布上。梁音突然愣住。

她迅速调出其他受害者的家庭照片放大背景。

几幅抽象画;李静的社交媒体上有参观美术馆的动态;周雯甚至自己经营一个小型线上画廊。

“艺术...”梁音喃喃自语。

她立即联系调查组:“我要五个受害者所有的艺术相关活动记录,

包括她们参观过的展览、买过的画作、关注过的艺术家,一切!”等待回复时,

梁音搜索了本市近期的艺术展览。

一个名为“感知边界”的当代艺术展引起了她的注意——展览主题是关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,

开展时间恰好在第一起命案发生前一周。更令她心跳加速的是,展览海报上的logo,

与受害者额头的图案有某种神似。调查组很快回复:五名受害者都参观过“感知边界”展览,

且时间都在她们死亡前两周内。梁音抓起外套:“我去趟美术馆。

”当代艺术馆位于市中心文化区。梁音亮出证件后,

策展人助理带她进入了正在举办的“感知边界”展览现场。展厅昏暗,

各种光怪陆离的装置艺术作品发出幽幽光芒。一个巨大的球形装置悬在半空,

表面不断变化着图案;几面镜墙反射出扭曲的人影;耳机里传来混合自然和机械的声音。

梁音注意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展品,名为“意识之窗”。那是一个头盔状的设备,

连接着屏幕。介绍写着:“体验者将感受到视觉与思维的奇妙融合”。“这个装置很受欢迎。

”助理介绍道,“参观者可以戴上头盔,体验一种增强现实与脑波反馈的结合。

”梁音仔细查看设备:“体验者的数据会被记录吗?

”助理犹豫了一下:“理论上只会记录基本脑波数据用于生成视觉图案,不会存储个人信息。

”“理论上?”梁音追问。助理压低声音:“这是个争议展品,

有观众投诉说体验后感到头晕恶心。我们已经提前关闭了它的互动功能,现在只是静态展示。

”“谁设计的这个装置?”助理查了下记录:“一位叫陆寻的新媒体艺术家,

展览合作方之一。”梁音记下这个名字:“我需要所有体验过这个装置的人员名单。

”助理面露难色:“这涉及隐私...而且我们不一定有完整记录。”回到警局,

梁音立即调查陆寻的背景。三十四岁,毕业于顶尖美术学院,后获得神经科学硕士学位,

是少有的跨学科人才。创立了一家名为“感知科技”的公司,专注于艺术与科技融合项目。

无***,甚至曾获创新企业家奖项。表面看,完全不像连环杀手。

技术科那边有了突破——从艺术馆服务器中恢复的部分数据显示,

五名受害者都体验过“意识之窗”装置,且时间都在参观当日。梁音申请了搜查令。

陆寻的工作室位于一栋老厂房改造的建筑内。开门时,他穿着沾满颜料的工作服,

手上还拿着画笔。得知梁音来意后,他显得惊讶但配合。工作室堆满了各种装置和设计稿,

墙上贴满了脑部扫描图和数学公式。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系列画作,

主题都是复杂的几何图案,与受害者头上的惊人相似。“这些都是我的创作主题,

”陆寻解释,“关于秩序与混沌的视觉表现。

”梁音指向一幅与凶手留下的图案几乎一致的画作:“这个设计有什么特殊含义吗?

”陆寻微笑:“这是一种视觉错觉图案,我称之为‘无限三角’。

它能够**大脑特定区域产生愉悦感,是基于我的神经美学研究。”“神经美学?

”“简单说,就是研究艺术如何影响大脑和感知的科学。”陆寻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,

“不同的形状、颜色、图案会激活我们大脑的不同区域。

我的工作就是找到那种能激发最深层次情感反应的视觉模式。

”梁音注意到工作台上一套精密的雕刻工具:“你是雕塑家?”“多媒体艺术家。

”陆寻纠正道,“我有时会**实体模型。”梁音让取证人员仔细检查每件工具,

特别是那套雕刻器械。她自己则继续与陆寻交谈。“五位参观过你展览的年轻女性被谋杀,

你知道吗?”陆寻表情凝重:“从新闻上看到了。可怕的事情。

”“她们都体验过你的‘意识之窗’装置。”陆寻显得惊讶:“是吗?我不知道这一点。

但每天有上百人体验那个装置。”“凶手在她们额头上刻下了类似你作品中出现的图案。

”陆寻脸色微微发白:“这...这真是令人不安的巧合。但我的作品是公开的,

任何人都可以模仿。”取证人员悄悄向梁音摇头——工具上没有检测到血迹或人体组织。

梁音留下联系方式后离开,直觉告诉她陆寻有所隐瞒,但缺乏证据。接下来的两天,

案件陷入停滞。梁音重新分析所有物证,依然找不到直接联系。

第六名受害者出现了——吴菲菲,二十六岁,小学教师,同样是艺术爱好者,

参观过“感知边界”展览并体验过“意识之窗”。不同的是,这次凶手留下了痕迹。

吴菲菲的邻居听到她家传来异常声响后报警。警方赶到时,受害者已死亡,额头刻着图案,

但现场发现了一个模糊的鞋印和一小段纤维。更重要的是,

吴菲菲手中紧紧攥着一枚纽扣——不属于她自己衣物的纽扣。梁音立即前往现场。

取证科长指着地面:“鞋印是4**男性运动鞋,常见款式。纤维初步判断来自某种工装服。

”那枚纽扣被放在证物袋中,是黑色的金属扣,上面有个小小的logo——“感知科技”。

梁音立即想起陆寻工作室的工作人员都穿着印有公司logo的工装。逮捕令很快获批。

当警方冲入陆寻工作室时,他正在电脑前工作。被捕时没有反抗,

只是轻声说:“你们搞错了。”审讯室里,

陆寻坚持否认与谋杀有关:“那枚纽扣可能是以前参观者留下的,

我的员工经常穿工装接待访客。”“鞋印和纤维呢?”“我有很多双那种鞋,

工装也有好几套。但这不能证明什么。

”梁音拿出受害者照片:“为什么每个受害者都体验过你的装置?

为什么凶手刻下的图案与你的作品几乎一致?”陆寻摇头:“我不知道。

也许凶手是我的某个崇拜者,或者想陷害我。”证据确实不够充分。鞋印太常见,

纤维无法精确匹配,纽扣虽是公司产品但并非独一无二。警方只能扣留陆寻48小时。

梁音沮丧地回到办公室。直觉告诉她陆寻就是凶手,但缺乏直接证据。她重新检视所有物证,

直到目光停留在吴菲菲的尸检报告上。大脑颞叶水肿,与前五名受害者一致。

但这次有一点不同——水肿稍微严重一些。

梁音突然想起陆寻的话:“图案能够**大脑特定区域产生愉悦感。

”她立即联系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朋友:“有没有一种技术,可以通过视觉图案影响大脑活动?

”朋友回答:“确实有研究显示,某些几何图案能够引起脑波变化。甚至有实验表明,

精确设计的图案可以诱导特定情绪状态。但这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。

”“如果图案不是被看到,而是被...刻在皮肤上呢?”梁音大胆假设。

电话那头沉默片刻:“理论上,持续的皮肤**会向大脑发送信号,

但要说能导致死亡...除非配合其他因素。

”梁音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可怕的想法:也许图案本身不是致命原因,而是某种“激活码”,

触发了早已植入受害者体内的某种机制。她立即请求重新检测所有受害者的血液样本,

寻找纳米颗粒或微型装置。结果令人震惊——在所有六名受害者的血液中,

都发现了微量的新型聚合物纳米颗粒,这种颗粒能够通过血脑屏障,聚集在颞叶区域。

“这种纳米颗粒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有反应。”实验室专家告诉梁音,“当被激活时,

它们会振动并产生热量,导致周围组织水肿。

”梁音终于明白了谋杀方式:凶手通过“意识之窗”装置,向体验者注入纳米颗粒。

然后选择时机,用电磁设备远程激活颗粒,导致受害者脑水肿死亡。而额头上的图案,

点击全文阅读